这对残疾人夫妇了不起 榜样力量-吉林好人 牛思家 294536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这对残疾人夫妇了不起 榜样力量-吉林好人 牛思家 294536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好人 > 榜样力量

这对残疾人夫妇了不起

2019-08-22 15:16 | 来源: 长春晚报

残疾人夫妇杨晓艳和张海涛

杨晓艳照顾婆婆

杨晓艳的大棚蔬菜很受欢迎

      婚后频遭变故,儿子出意外,公公患癌症

      残疾人夫妇用勤劳的双手撑起4位残疾人的家,还上了一多半的外债

      村里谁家有事都走在前面,丈夫帮全村人搭火炕、农忙时节帮有困难的家庭

      妻子还救过药物过敏村民的命——

      “我的菜都是自家种的,保证纯绿色。”在净月高新区玉潭镇的一处早市里,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位卖菜人,她个子很矮,右腿残疾。但她面对顾客总是不笑不说话,总是要给人多秤一些菜,她就是今年43岁杨晓艳。

      杨晓艳的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丈夫张海涛,今年52岁,先天畸形,少了一个耳朵,听力很差,需要助听器才能听到声音;今年74岁的婆婆也是听力残疾;她和张海涛所养育的儿子年幼时,因意外一只眼睛失明。

      虽然家庭的4位成员全是残疾人,但他们的日子却因为这对残疾夫妻的努力,过得红红火火。

      十几年来,他们把给孩子治病、为过世公公治病欠下的20多万元外债还上了大半。除此以外,因为感恩,这对残疾夫妻还为村里提供各种公益服务。

      8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玉潭镇建国村陶家屯,见到了这对残疾夫妻。

      一个能干 一个善良  两位残疾人结合在一起

      杨晓艳家是九台区沐石河镇太河村的,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她是由姥姥带大的。说起自己的残疾,杨晓艳说:“我是小时候右腿脱臼,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才残疾的。”

      杨晓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有同村人来给杨晓艳说媒,杨晓艳是通过媒人认识张海涛的。

      张海涛是建国村陶家屯的村民,他的家庭情况非常特殊。张海涛和母亲都是残疾人,两人都是听力不好,当年张海涛的父亲脸上长了一个肉瘤,看起来非常吓人。虽然张海涛有残疾,但他却很能干,会瓦匠活,搭炕搭得好,无论房子什么情况,只要张海涛出手,他就能把火炕搭得好烧,供暖效果好,他被四邻八乡称作“炕神”。因为张海涛勤劳能干,在杨晓艳和张海涛刚结识的时候,张家就盖了大瓦房。

      之所以愿意嫁给张海涛,杨晓艳的想法就是这个人能干,将来饿不着、穷不着。

      对于杨晓艳,张海涛的说法是:“我们家这种情况,她愿意嫁过来,就说明她善良。”

      1998年,经过简单的仪式,杨晓艳和张海涛结婚了。

      一个意外 一生创伤  岁小娃眼睛因打火机爆炸致盲

      两人结婚之后次年,夫妻俩的儿子降生。“那是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我们家都乐坏了,邻居也都说我们家有福。大人都有毛病,没想到孩子这么健康。”回忆起当年杨晓艳仍然感到很甜蜜。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孩子出生没多久,杨晓艳和张海涛也同其他村民一样外出打工了。虽然听力有点差,但瓦工手艺高超,好多工地都非常认可张海涛。就在两个人准备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时,家里传来了不幸的消息。2000年刚入冬,婆婆在家里看孩子,因为没有玩具,婆婆让孩子玩打火机,可能是炕烧得太热,打火机爆炸了,孩子全身多处被炸伤。

      为了给孩子治伤,杨晓艳和张海涛跑了很多医院,经过三次大手术,孩子的右眼还是失明了。杨晓艳说:“北京一家大医院的医生说,孩子的右眼是眼底损伤,是不可逆的。这个消息几乎把我给击垮了,我觉得老天爷对我太不公平了。”

      一灾刚走 一难又至  公公过世后残疾夫妻俩债台高筑

这头孩子治伤,花了十多万元,那头家里又出事了,公公病倒了。一开始公公是胸口疼,后来病得非常重,连路都走不了了。知道家里的情况后,老爷子坚决不去医院。杨晓艳说:“当时老爷子躺在炕上和我们说的话直让我落泪,‘你俩都是残疾人,现在家里欠了这么多外债,作为老人帮不上你们忙,但不能拖累你们呀。’海涛和老爷子说‘照顾你和妈,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无论多难,也要给您治病。’我们俩把老爷子带到医院,一检查是肺癌。在医院治疗了几个月,老爷子病逝了。”

给公公办完丧事,夫妻俩在家里算了一下账,发现经过这两次变故,全家总计欠了20多万元的外债。这笔钱对这对残疾夫妻来讲,可是天文数字。

杨晓艳说:“无论欠账有多少,我们一定要还。知道我们家有难了,大家来帮忙,如果我们不还账了,以后该咋面对帮我们的人呢。”

      一个信念 一次创业  残疾夫妻俩用双手开办了养鸡场

      从2005年开始,在杨晓艳和张海涛的生活中,还钱成了他们最大的任务。两个人觉得,人要有诚信,这样他们才能在村子里抬起头,堂堂正正的做人。

      夫妻俩的家中有一些耕地,如果指望种地来还钱,夫妻俩就是干到老也还不上,何况家中还有残疾的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最后两个人决定干副业。

      两个人参加了村里和镇妇联组织的养殖培训班之后,决定办养鸡场。自己家瓦房东面有一小块空地,会瓦匠活的张海涛决定用这块空地自己动手盖鸡舍。

建鸡舍的砖头、水泥都是夫妻俩到处收集的。张海涛动手垒,杨晓艳就拖着瘸腿当力工搬砖,和水泥。因为腿脚不好,杨晓艳经常摔倒。那段时间,杨晓艳的腿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到了晚上又疼又累,杨晓艳经常连炕都爬不上去。

      经过一个春天的张罗,鸡舍盖完了,夫妻俩买了2500只鸡雏开始饲养。夫妻俩采取的是最笨的方法销售,杨晓艳在家养殖,张海涛骑着三轮车每天起早贪黑的外出卖鸡卖蛋。

      “我腿不好,个子还矮,够不到鸡舍里上水上食的槽子。我就搬个木头凳爬上爬下。有一次我从凳子上掉了下来,摔坏了手,流了好多血。我就坐在地上看着满鸡舍的鸡流泪。哭够了,我就再爬起来接着干。”杨晓艳说。

      这对残疾夫妻艰苦创业的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都帮忙找销售渠道。一个收鸡产品的企业得知这对夫妻俩的事,把车开到了屯里,才解决了产品销路难题。

      一次扶持 一个成功  残疾夫妻俩的生活走向正轨

      回想起办养鸡场的经历,杨晓艳说:“首次创业,我们俩就是尝试,最后算下来还亏了点儿。我们总结了经验,觉得搞副业的想法是对的。”

      养鸡场的鸡销售一空之后,夫妻俩觉得自家所在的建国村离城市近,城市里的人对绿色蔬菜的需求很大,如果搞大棚蔬菜,效果会好,而且成本低,适合他们的状况。两个人在自家的园子里建了一个蔬菜大棚。一开始,两个人把蔬菜卖给小贩,效益不好。为了让蔬菜卖一个好价格,夫妻俩买了一辆面包车,准备把绿色蔬菜送到城里去。可问题又出现了,车是买了,可夫妻俩都没有驾照,开不了。

      “我的听力不好,体检过去不,考不了驾照。”张海涛说。

      “我的腿残疾,只能考残疾人驾照。”杨晓艳把困难反映给村委会。村委会帮杨晓艳协调了驾校,让杨晓艳顺利考取了残疾人驾照。有了驾照之后,杨晓艳和张海涛开着面包车,成了附近早市的常客。

      张海涛和杨晓艳十几年来的坚持,让全村人佩服不已。为了让这对残疾夫妻真正实现增收,在村委会和村民们的帮助下,夫妻俩种植的绿色蔬菜全部被驻村的山庄度假村采购。近几年来,夫妻俩又建了两个蔬菜大棚,绿色蔬菜成了夫妻俩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9年,在建国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张海涛和杨晓艳都有了工作,张海涛担任村落保洁员,杨晓艳成了村河长,负责河道的卫生保洁。夫妻俩每月又有了2000元左右的收入。

      如今,张海涛的儿子长大成人了,受父母自强不息精神影响,他也开始出外闯荡。杨晓艳告诉记者,儿子现在在杭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售后服务。

      一个感恩 一心公益  感恩之心驱使残疾夫妻回报乡亲父老

      在8月20日的采访中,杨晓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夫妻俩最难的时候,总计欠外债20多万元,如今在全村父老的帮助下,外债已经还上了大半。“我家生活的改变和大家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杨晓艳激动地说道。

      杨晓艳和张海涛对全村人充满了感恩,而在村民的眼中,这对夫妻俩却是一心从事公益的好人。“他们给村民付出了很多。”建国村党支部书记杨树全对他们评价很高。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了一件往事。前几年,村民齐志强吃头孢过敏了,当时情况非常危急,从村外叫车来肯定不赶趟。知道这事之后,杨晓艳用自家的车把他拉到了中日联谊医院。提起这件事,杨晓艳还讲述了一个细节,到了医院门口,齐志强突然昏倒,六七十公斤重的壮汉压在杨晓艳的腿上。“我当时推也推不动,拽也拽不动,双腿还钻心地疼。我情急之下大喊:‘快来救人呀。’附近的好心人闻讯后把他扶进医院。经过抢救,他脱离了危险。事后,齐志强特地赶到我家,感谢我的救命之恩。”

村民对张海涛的评价也非常高,听说谁家要搭炕,无论多远,张海涛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前来帮忙,干完活之后还分文不取。每年农忙,干完自己家的农活,他还帮家里劳动力不足的、年老的农户家去种地、收地,也是分文不取。张海涛因为听力不好,话语一直不多。杨晓艳替丈夫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没有乡亲父老,我们的生活不会过的越来越好,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为大家做事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如今,杨晓艳和张海涛夫妇俩已经被评为建国村的“小村好人”,他们正成为建国村全村2200位村民学习的榜样。

编辑: 牛思家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