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库管员:让悠悠历史不染纤尘 敬业奉献-好人故事 佟燕玲 235648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好人 > 好人故事 > 敬业奉献

档案馆库管员:让悠悠历史不染纤尘

2017-03-14 10:04 | 来源: 长春日报

  “张作霖为修缮长春文庙捐款小洋五千元”“清末的长春官办医学校——长春医学研究所位于西四道街”“清代《长春日报》由革命党人主持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均收录在长春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在长春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海量的历史档案应该怎样保管?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景阳大路附近的长春市档案馆,跟随资深库管员孙欣及搭档黄锐的脚步,切身感受档案馆库管员的日常工作。

  还没到上班时间,孙欣和黄锐便到达了单位,她们一起来到9楼库房门口,打开门后,一排排高度接近顶棚的档案柜映入眼帘,陈旧纸张散发出的属于历史的独特味道扑鼻而来。

  “我们每天都要写库房巡查记录,上下班前还要对库区进行安全巡查!”孙欣一边仔细查看库房的边边角角,一边告诉记者,馆内很多档案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发生损毁,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记者注意到,所有档案柜都非常整洁。孙欣笑着说,“确保室内洁净、保持温湿度适宜对档案保管至关重要。”说话间,馆内铃声大作,孙欣告诉记者,这铃声就是每天工作开始的指令。铃声还没停,孙欣的电脑上就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出当天的第一份档案查询信息:“14-1986-1151-862058”。

  “来活了!回复‘1’就表示我们知道了,然后到库房进行调取。从编号可以看出,这个是劳动部门的全宗。我们必须两个人一起入库,确保档案安全。”不同类别、不同年份的档案在孙欣的脑中都有一份位置图。就在记者看着用一串串数字标记的一排排档案发晕时,孙欣已经拿到了要找的档案。

  “这个盒里装了十多本档案,查询人路辉是1986年的,先找全宗号,再找年度,然后找件号和页码。”找到所需档案后,孙欣将电子扫描件通过电脑处理后,把资料信息传给同事,然后和黄锐一起把调出的原始档案贴上封条归档。孙欣告诉记者,在档案查询高峰期,她和搭档曾连续查询了1000多份档案,然后再一一贴封归档。

  作为库管员,除了档案查询,整理档案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历史档案的整理,更需要耐心和细心。一些年代久远的纸张发生粘连,揭不好容易破损,甚至需要专业人士处理。孙欣告诉记者,存放不同年代档案的库房里,有不同的历史味道。有的味道很不好闻,整理历史档案的时候,需要戴口罩、穿大褂,有时皮肤还会发痒。

  整整一上午时间,孙欣和黄锐一直在库房和办公室间走来走去,忙着帮查询人调档、扫描电子件、开封贴封……这种忙碌的状态,颠覆了记者想象中档案管理工作“喝茶聊天看报纸”的认知。

  面对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档案管理工作,孙欣笑着说,干这一行越久越热爱,不过胆子越来越小:“刚工作时单纯地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保密这个、保密那个,到了现在越做越害怕,就怕忙中出错,放错地方找不回来,又怕弄丢了,越干胆儿越小。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变得更细心。”

  目前,我市馆藏档案总量达598万卷,馆藏历史档案形成时间起始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馆藏资料的出版或形成时间起始于1909年,内容包罗万象,信息量庞大。这些档案,在一代又一代像孙欣这样的档案管理员的精心照料下整洁有序,完好如初。他们用热忱和执着坚定地守护着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一段段历史的传奇。

   记者 陈璟 

责任编辑: 佟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