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下跑销售到远赴非洲打工,再到返乡创业搞养殖,二道江区鸭园镇向阳村农民姜敏,用自己的勤劳,践行对家乡的热爱,也为向阳村的扶贫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禾丰源种植养殖基地,记者见不到绒山羊的身影,基地负责人姜敏让记者稍等一会儿,只听特殊的口号声回荡在山间,不一会茂密的山林间就出现了羊儿们的身影。绒山羊是跑山的好手,经过锻炼的山羊,肉质肥瘦适中,鲜而不腻,自然成为了市场的抢手货,同时姜敏还在市内经营餐饮业,养供销一体经营为绒山羊的销售打开了销路。此外,羊毛的剪收也为姜敏提供了新的经济效益。
姜敏介绍说:“育肥的羊,都是喂饲料,所以它的脂肪特别厚,散放的羊肌肉特别发达,口感不一样。绒山羊好在哪里?它的生长期慢一点,但它的肉质口感特别好,一个绒山羊4至5个月可以采绒,客户就直接收购了,羊肉销售一部分,自己饭店用一部分,有时都不够用。”
从非洲打工返回家乡的姜敏,投资近70万元在向阳村的山沟里建起了禾丰源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种植养殖项目。2017年,向阳村发展扶贫产业,与姜敏达成了合作协议,并成立了禾丰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实现扶贫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向阳村第一书记邹轶博对记者介绍说:“我们入股扶贫资金10万元,每年企业给我们分红1万元,用于22户、46人精准扶贫的年底分红,生产经营过程中,咱们村里也是多方协调,多次推广,解决村里百姓的就业,我们希望在姜大哥的带领下,能让咱们村的养殖户包括咱们村的贫困户实现双赢。”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姜敏的禾丰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从原来的存栏80多只羊,发展到现在260多只,为周边的贫困户和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下一步,姜敏还打算借助基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带领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
姜敏说:“防疫、技术指导等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优惠。粪便经过自然发酵,直接还田,变成肥料。明年我们决定再抓点种羊,规模再大一点,存栏达到300到400只左右,计划未来两年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张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