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奋战的两个多月,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4月11日,结束隔离返回吉林的医生徐晓光告诉记者。
今年40岁的徐晓光,是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我市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本院医护人员领队。徐晓光善于学习,毕业于锦州医学院后,又就读了吉林大学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博士研究生。对于他来说,所有的医学知识积累,都是为了危难时刻显身手。这次,他在武汉奋战了62天。
徐晓光报名驰援武汉时,家人有些担心,但还是选择支持他。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生,工作忙碌,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和7岁的儿子。妻子说:“你是党员,要冲在前面,不用惦记孩子和老人,家里有我呢!”
1月26日,徐晓光带着组织的重托、家人的叮咛,与医疗队的队友们出发了。当晚抵达武汉,27日接受培训,28日“上岗”,工作地点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由于这里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及危重症患者,他们医疗队又被称为重症医疗队。
在武汉的日子里,徐晓光和队友们每天需要全副武装。“在闷热的防护服下,戴2层口罩,眼镜护目镜还有面屏,不仅呼吸费力,视野也明显受限,又隔着3层手套,手感很差,平时临床上很简单的操作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徐晓光和队友每天尽量少喝水,有时护目镜或口罩带子位置不合适,感觉很不舒服,也都咬牙坚持,耐心地解释病情,做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早日战胜病魔。
防护服上的前面或后背,写着自己的名字和所来自的地区。有一天,徐晓光“查房”时,3名即将出院的老年患者,特意给徐晓光和我市的医护人员写了感谢信,表达谢意和敬意。
“还有一位患者,她父亲在别的医院住院,病危。这名患者要去看望父亲,我们反复劝导她。”徐晓光说,阻止患者不去看望老人,我们心里也很难过。但特殊时期,特别的病情,我们只能这样做。好在这名患者后来理解了我们的良苦用心,痊愈出院时再三感谢我们。
“但愿天下人无病,宁肯架上药生尘。”徐晓光说,在武汉工作这些天,他和队友们接受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和洗礼。虽然疫情面前很危险,也很辛苦,但每当看到患者经过治疗,痊愈出院,是他们最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