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张跃军 孝老爱亲-201709 徐慧 2513525

【2017年第三季度吉林好人网络投票】

174 张跃军

2017-09-29 09:39 | 来源: 吉网

张跃军生活照

张跃军生活照

  张跃军,男,1976年11月出生,洮南市东升乡古树村村民。

  在洮南市西北山乡的古树村,一提起村民张跃军,人人都竖起大拇指,无不啧啧称赞!张跃军与77岁的母亲、妻子应玉芳、儿子张浩楠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母慈子孝,生活甜美。然而,张跃军却是一个与根本没有张秀英遗传基因的“亲儿子”,这事得从1975年的冬天说起。

  那年在洮南市胡力吐乡满兴村来了一个怀着身孕的女人,因为来历不明,大队书记把她暂时安置到共产党员、生产队会计张秀英家。这一住就是两个来月,期间又生下张跃军。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张秀英没有一句怨言,她跟亲戚要来一些大米和白面,供这娘俩吃饱、住好。后来,孩子还没满月,那个女人就离开了,至今不知去处。这一年张秀英38岁。

  从此,张跃军就成了张秀英的儿子。母亲含亲茹苦地把他一点一点拉扯大,期间经历了父亲张景山的离世,母亲改嫁后怕张跃军受屈又离婚,再次改嫁给同村一直未娶的张永生。12岁那年,张跃军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母亲张秀英希望他去找回他的生母,但是小跃军却含泪说:“妈,你受苦受累养我这么大,你就是我亲妈!”从此他暗暗下决心,长大一定好好孝敬妈妈!

  16岁时,看着家里困难,四间破土房还塌了一间,父母又都50多岁,初中没毕业的张跃军决定辍学去挣钱养家。他跟着父母种地,农闲时就出去打零工。夏天去工地、修路,冬天上粉坊,总是不闲着。22岁那年,他和同村人去了大连,当建筑工、出过海,在外打工十年吃了不少苦,挨了不少累,但他总是省吃俭用攒下钱给家里二老邮去。每到春节临近,结算了工钱带着年货就急着往家赶,火车在原野飞驰,但是每当这时他归心似箭,因为心中惦记着家中的两位老人。他说:春节加班给钱多,但是给多少我也得回家,陪二老过年,一年了!不在身边,想啊!

  2007年秋天开始,继父张永生相继得了几场大病导致瘫痪。为了伺侯父亲,张跃军和妻子决定不再出去打工,一起回家照顾二老。起初他每天在炕上扶着父亲来回走,说是走,其实每一步都是在拖着迈步。经过三个多月的锻炼,父亲不仅能下地还能拄着棍子出屋了!后来父亲病情加重彻底瘫痪在炕上,一躺就是八年。八年里,张跃军一日三餐都把饭菜送到老人面前,喂完父亲他自己再去吃饭。每天洗洗涮涮,端屎端尿,不嫌脏不嫌累,直到2015年父亲去世。

  多年来,张跃军有个习惯,每天早上起来,先到父母的房间,问候一声,晚上睡前告诉一声。在他的潜移默化下,他儿子小浩楠,每天早上上学,开门喊一声:“爷爷奶奶我去上学了!”放学回来:“爷爷奶奶我回来了!”为了让母亲高兴,张跃军就邀请屯里的老头儿老太太去他家聊天儿、看牌,到饭时,媳妇就把饭菜端到母亲面前。在场的人都啧啧称赞:“真是孝顺的儿子、媳妇,亲儿子也做不到啊!”这几年,张秀英怕和年轻人弄不到一块儿,总想自己立火,自己做饭,可是,张跃军说:“妈!你什么也不用管,就吃现成的!”现如今,张秀英每天炕是热乎的,衣服干干净净,饭菜是现成的,无忧无虑。她逢人就讲:“谁说小军不是我亲儿子,他就是我亲儿子!”

  张跃军半生随母亲走了三家,三个父亲,可是他从没和任何一个父亲顶过嘴,他非常朴实的一句话:“无论对错,都是老人,不能顶,自己委屈不算什么!”

  经过多年的打拼,盖起了四间砖房,窗明几净,在他母亲屋了摆放一台屏幕比较大的电视,悠闲的享受着晚年生活,说话总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院里停放着翻斗大车、小轿车和农用车。也不再出去打工了,要在家好好尽孝。家里有四垧多地,农忙种地,农闲搞运输,一年收入颇丰,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其乐融融,村民都把他当成了榜样。

责任编辑: 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