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当记者来到蛟河市新农街井沿村老兵董守合的家中,现年89岁的老英雄刚刚侍弄完自家的菜园,正悠闲地在门前榆树下抽着旱烟纳凉,老人虽然耳背,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听老人小儿子董树发介绍,老人董守合是1944年在山东莒县参军入伍的,当年在莒县县大队参加抗日活动。抗战结束后,老人被编入陈毅元帅领导的队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直到1953年光荣退伍。
董树发通过写字同老人交流,说明了我们的来意,知道我们要听他讲战争年代他经历的一些故事,老人的话匣子也跟着打开了。听老人讲,在淮海战役的一次战斗中,敌人向我军驻守的阵地发起了猛攻,坦克车向前推进,地面上的敌人猫腰跟在后头,以坦克和粗壮的大树做掩护,董守合在战壕内端着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可就是打不着目标。眼看敌人逼近,身边的一名河南籍战友着了急,大喊一声“我来”一把将他推开,这时,只听一声巨响后,董守合便没了知觉……原来是敌人的炸弹打了过来。后来,董守合从炸弹爆炸翻起的石土堆中爬了出来,找到了队伍,才知道战斗结束清点人数,大家发现少了他和那个河南籍战友,认为他俩都牺牲了。“我的耳朵也是那时候震聋的,可如果没有河南籍战友那用力一推,也许我早就见了阎王。”老人感慨地说。
老人还向我们讲起了渡江战役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当时虽说是百万雄师过大江,但渡江必需的船只毕竟有限,看着江边茂密的芦苇荡,聪明的解放军战士有了主意:找来镰刀,用芦苇扎起筏子,将机枪架在上面,用铁锹当桨……就这样,董守合跟他的战友们向对岸的敌人发起了冲锋。当划到江心时,由于水流变急,这筏子开始不受控制,在江心打起了漩儿。“当时只听见咻咻而来的子弹落在江面,溅起朵朵水花,还好,在质量不过关的芦苇筏快要散架的当儿,一只渡江的大船驶了过来,把俺们几个拽了上去,这算是又躲过一劫。”老人说。等成功登岸后,守岸的敌人开始四面逃散,装备武器、军需物资丢得塞满了道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一点都没错呀!”老人得意地说。
说到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老人又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淮海战役的一次战斗中,老人跟所在的班几名战士在一个叫大王庄的村子与一伙敌人不期而遇:
“把枪放下!”这时敌人已经将枪口抵到了董守合和几名战士的肚子上,当战士们将枪举过头顶又要将枪放在地上的时候,一名机警的战士从腰里迅速掏出一颗手榴弹,抛向了敌人,敌人吓得撒腿就往后跑,战士们也趁机脱了险。后来董守和才知道,由于时间紧迫,那个抛手榴弹的战士连引线都没有拉就把手榴弹扔了出去。
9年的戎马生涯,老兵董守合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百次,荣立三等功三次并多次获得嘉奖,至于射杀了多少敌人已经记不得了,但在战场上的一个个九死一生的传奇的经历在老人看来却恍如昨日。“老爷子一直在部队里当机枪手,这也是敌人子弹‘照顾’的重点对象,当了九年兵,在一次战斗中就串了九个班,一个班的战士打没了就串入下一个班,而老人除了耳朵被炸聋一点小伤也没负过,这也算是个不小的奇迹。”董树发介绍说。
退伍后,老人原本可以转业到大连、上海等地工作,可老人毅然决定回乡。“离家那么多年,还是回家好,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不就是盼着跟家里的人过上安稳的日子嘛!”再后来,老人举家从山东迁到了吉林蛟河新农乡的井沿村西山屯落了户,和年过八旬的老伴育有5个子女。“每到年呀节呀什么的,一家子大大小小三十多口都会回来,这是老爹爹最幸福的时候。”董树发说。记者 张春和 通讯员 纪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