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江苏昆山启幕。扬剧经典剧目《百岁挂帅》献演开幕式,13名中国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毕业生作为主体担纲此次演出,他们优美飒爽的身段、干净利落的武打表演,赢得了戏剧界专家和戏迷们的阵阵喝彩。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计划——从2018起,用3年时间,邀请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或折子戏在昆山集中展演。同时,收集各剧种捐赠的实物、图片等相关资料,为筹建戏曲百戏博物馆打好基础。(8月4日《光明日报》)
中国的戏剧可谓曲水流觞,诸腔雅韵齐集,生动再现了传统戏剧的律动之美、演艺之美、传承之美。将全348个传统戏剧收集在一起,利用三年的时间建起戏剧博物馆,这不仅是实施戏剧保护的大计划,更是为戏剧传承厚植了沃土,戏剧保护大计划,将系统展示中华传统戏剧曾经的辉煌镌刻印记,为戏剧的发展点亮火种,对于戏剧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新的重要基地。
“基因”是传承中最强大的力量,戏剧要得以传承,保留戏剧的“DNA”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得梨园更好地绽放异彩,戏剧博物馆中的收录剧种,都必须配备好每个剧种的真实基因。因为这些基因更能体现各个戏曲剧种的特色,彰显着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虽然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转、交融、变迁、兴衰,但是,无论如何变迁,自己的基因依旧保持独特性,正是这份独特,才避免艺术同质化,是让本剧种在中华戏曲大观园里绽放异彩。因此,“实施保护戏曲大计划”只有更好地为340多个传统剧种建好基因库,才更利雅韵传千秋。
要保护剧种特色,需要为每一个剧种保留其原有的“DNA”特征,这样戏剧传承才能万变不离其宗。为传承戏剧建立起基因库,以后无论剧目如何融入新元素,配上时尚内容,唱腔里的雅韵都会始终如初,不会产生“异变”。要建设好戏剧博物馆,各剧团只有对自己传统剧目的唱腔、代表作等反复推敲,严谨对待,才能让收入戏剧保护大计划中的“DNA”保持原汁原味,为后面的传承与壮大提供最为可靠的戏剧基因。
为传统戏剧建基因库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同时,激活戏剧的传统基因也是大事,只有多通过各种手段,让传统戏剧更好地活在当下,让古老艺术更好地创新表达,这样无论是大剧种还是小剧种,才能让传统的戏剧有立身资本,有传承的能量。如新版川剧《江姐》把传统的梅花背景改为重庆版画,最后江姐就义前,又把舞台背景转化为千千万万像江姐那样牺牲的勇士,观众深受触动,纷纷落泪,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由此可见,戏剧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加速创新的探索,才能让戏剧有底气,更有朝气,在传承的大道上走得更远,让推动戏曲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之路更为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