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2岁的王文学退伍还乡。他敢想敢做,跑运输、干蜡厂、搞山野菜加工,什么挣钱就干什么,渐渐地挣了些钱,有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富裕之后的王文学,看到乡亲们还不富裕,就想着如何带动大家致富。
2002年,他听说山东寿光建立的蔬菜协会成了农民致富的靠山,于是自费去学习。一年多时间,他又先后到山东德州、四川绵阳、河南南阳、云南昆明等地,学习研究当地农业技术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创办经验。渐渐地他有了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大家科学种田致富增收的想法。
说干就干。2004年,有24名退伍军人和党员入会的梅河口市农业经济技术协会挂牌成立,他被推选为会长。在成立大会上,他激动地说:“我们这个协会就是为乡亲们服务的,主要通过组织科技培训、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等形式,为会员和乡亲们提供无偿服务。”协会创办之初,他在黑山头镇建设村试点,创立“支部加协会”村级分会。之后,在梅河口市又先后成立了216个村级分会,现有会员12306人,带动8万多农户,每年增收近亿元。
输血先造血,造血先培训。2006年,他在当地第一个创办了农业经济技术学校,专职承担农民科普培训任务。目前,已累计培训人数40余万人次。
2007年,王文学注册成立了36人入股的梅河口农技协绿优米生产技术专业合作社,发展绿优水稻。当年就帮助农户签订了2000多亩的绿优水稻订单,比普通水稻价格高出12%,从而让农民得到了实惠。2008年,他们创办的合作社被中国农技协批准为科普示范基地和中国农技协绿优水稻生产基地。现在,合作社在全市建立了万亩绿优水稻试验田,扶植了175个科普示范户,在当地率先推广测土施肥、稻豆轮作、盘育抛秧等农业新技术。几年来,先后推广了高油玉米新品种、玉米大垄双行、“三加一”病虫害防治等新品种新技术70多项,推广面积300多万亩,累计助农增收近亿元,每年实现农业订单15万亩,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今年,脱贫攻坚战在当地打响后,王文学主动请战。按照扶持贫困户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建立“支部+合作社+国企+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年初以来,针对全市140个普通村、16个省级贫困村成立村级合作社问题,进行了走访调研和培训,在全市已有13个乡镇的38个村通过考核,确定成立村级合作社。他还注重发挥协会乡镇志愿者服务队作用,组织志愿者到16个贫困村入户讲座,田间指导。为了鼓励党员扶贫,经协会决定对学员志愿选择帮扶对象,每人授信5—10万元,为贫困户发展项目提供信用贷款,鼓足了劲为扶贫攻坚贡献力量。(中国吉林网记者 江培山 通讯员 商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