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富的先行者 创新创业-好人故事 侯薇 206117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好人 > 好人故事 > 创新创业

创业带富的先行者

——记七道江镇食用菌种植大户吕和、孙喜梅夫妇

2016-05-12 | 来源: 长白山日报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扎根土地,用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家住浑江区七道江镇群生村的吕和、孙喜梅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是这对夫妇的人生追求。

28年前,当时23岁的吕和与同一个镇子里的姑娘孙喜梅结为夫妇,小两口平时就靠在城里打工维持生计,随着孩子的降生和父母年岁的增大,家里需要照料的事情也一点点多了起来,为了能够尽孝道,1995年夫妻俩回到村里,开始了他们种田创业之路。

勤奋学习,做学用科学的带头者

刚刚开始种地的时候,吕和夫妇也像其他村民一样用着老人们传下来的老办法,种着一些传统的农作物,但在实践中,他们渐渐意识到如果不创新,学习农业科学知识,自己无疑就会走父辈之前的老路。于是,他们主动钻研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实用科学技术培训班,认认真真地听课、记笔记,主动向老师提问,村里的图书室、电教室也时常能见到他们学习的身影。吕和与孙喜梅的勤奋引起专家、教授们的注意,之后和他们建立了科技联系户。

由于勤奋好学,加上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总结出的经验,吕和夫妇掌握了一整套温室蔬菜生产、市场经营的本领,成为全村农民蔬菜生产的义务技术员、市场行情的分析员、经营管理的指导员,他们靠辛勤的汗水、过人的胆识,成为镇上有名的增收致富标兵,连其他乡镇、市区的专业农民也都慕名前来取经。

倾注心血,做增收致富的创业者

近几年,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吕和瞄准了市场行情,带领村民联合发展温室栽培白皮葱项目,为了确保村民们增产增收,不走弯路,他们主动举办培训班,从如何选购葱苗到处理、栽植、加温等环节他都一一亲自指导。看着乡亲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多,吕和感到无比的欣慰。由于白皮葱栽培周期短、见效快,每二十天就可以上市一茬,一车大葱能卖上一万多元,仅此一项,种植户每年平均收入就增加十万元左右。在吕和一家的带动下,村民们生产的白皮葱,不仅在本市市场销售快,就连吉林、长春、靖宇等地的商家都前来采购。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吕和带领全体种植户发起成立了“白山市春禾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的人共同致富。

坚定信念,做创业带富的先行者

2009年,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吕和和孙喜梅投入2万元,在自家温室开发起了食用菌栽培项目,培育冬磨、平菇、猴头、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他们又与“上海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发展食用菌栽培项目,成立了“白山市盛安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近三年的种植,摸索出立体栽培的新技术,不仅节约土地,还节约用于温室栽培的能耗。目前,这两个以吕和和孙喜梅为发起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了法人营业执照。

多年来,吕和夫妇注册的“盛安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50多户,种植香菇、黑木耳70多亩,“春禾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20多户,温室栽种白皮葱和反季节蔬菜140多亩。2011年春,“盛安合作社”共购进香菇菌种10万袋、木耳菌种40万袋、冬蘑5万袋,年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为每户村民增收近万元,带动残疾家庭50余户,解决了他们的家庭实际困难。妻子孙喜梅更多次被妇联部门评为“双学双比”先进个人。

谈到今后的打算,吕和、孙喜梅夫妇雄心勃勃:将来要是条件允许,再扩几十亩的土地,把食用菌、反季蔬菜的种植办成群生村别具有特色的一大亮点甚至景点,带动更多的家庭致富。吕和、孙喜梅这对普通的夫妻,以他们的勤奋和朴实赢得了本村村民的广泛赞誉,在黑土土地上耕耘着自己的梦想。(长白山日报记者 矣玲玲)

责任编辑: 侯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