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林网讯 本以为从事殡葬工作的人应是成熟、沉稳,与记者印象相反,长春市殡仪馆火化班班长刘洋,一位1.82米的帅气小伙,是那么阳光、热情。
今年31岁的刘洋,10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殡葬火化工作中,从实习生成长为火化班班长,从当初连尸体都不敢碰的孩子,成为一名技术能手,刘洋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上默默奉献,被称为“守望天堂大门”的最美使者。
自幼面对亲人的离世,让刘洋对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充满了敬意与感激,并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与之相关的火化专业。2006年大学毕业后,刘洋来到长春市殡仪馆工作。“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工作的情景。”刘洋说,虽然心理上有一定准备,但第一次实际操作仍被吓得够呛。当时正值2006年冬天,他和一位老师傅共同处理一具高度腐烂的遗体。当看到遗体时,他两腿发软,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最终还是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完成了工作。
作为“80后”大学生,刘洋甘当一名火化工,一些人十分不理解。刘洋认为,哪一行都需要有人做,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很多人觉得火化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其实不然。”刘洋说,“就说这火化炉,每台有上千个零部件,内部构造复杂得像迷宫。要想熟练驾驭,并做好日常维修保养,可真得下一番狠功夫。”
2006年,长春市殡仪馆火化车间改造升级,刚到单位的刘洋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利用个人时间向火化机厂家的技术人员“偷艺”。“单位要求早7点到岗,我就提前一个小时打扫火化车间卫生。下午3点钟下班,我就待到厂家技师都走了才离开,并在晚上整理所学所得。”在火化车间改造期间,刘洋很快和火化机厂家人员打成了一片,由开始递递工具、搭手帮忙,到后来直接上手操作。两年来,刘洋跟随工人师傅,边看边学边动手操作,还自学火化机原理和有关电子方面的知识,靠着一股韧劲,成为火化班最年轻的业务能手。
刘洋不怕苦不怕累,总是以身作则,冲在工作第一线。他所在的火化班一共9人,承担着长春城区每年13000具遗体的火化任务,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长期的超负荷连续运转,对13台火化炉的安全性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作为班长,刘洋不仅要保证每日火化任务的效率和质量,更肩负着13台高温作业火化炉安全运转的重任。“火化安全关键的两个点是炉内负压与燃料连接,工作标准要求单炉单点每半小时监测一次,我是每15分监测一次,对炉压的监测更是时刻不敢放松。”刘洋说,他每天都在近千度高温的火化炉前工作。在夏季,火化车间温度往往达40℃以上,即使安装了空调,温度也保持在35℃左右。“我们就像进了蒸笼,每天都是汗流浃背。开炉时,一股热浪扑面灼来,手中捡拾骨灰的金属夹子,瞬间都能烫变形。”刘洋说。
10年来,每当火化炉出现故障时,刘洋总是第一个钻炉膛、钻烟道;每当火化工作量大时,他除了把关火化工作,只要腾出手,就帮助搬运遗体……刘洋每天24小时待命,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单位一个电话,他总是第一时间来到火化车间。
记者手记
提到殡葬工作,多少有些神秘、可怕,但是“80后”刘洋对此并不畏惧。他坚持在一线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火化工也是平凡人,也希望每天看到的是阳光、笑脸,但他们每天都在面对丧属的悲伤,可刘洋说:“这份工作让我倍感生命的可贵,令我懂得生命的意义。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记者 聂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