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先烈的事迹感动,以崇高的信念坚守,用充沛的热情弘扬。这是一支蓬勃的生力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簇传承“四保临江”精神、沁吐着怡人芬芳的文明花。激励后人不忘红色传统,奋勇投身国家建设。
“要想感动别人,一定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是”四保临江”纪念馆讲解员王丽馥10年工作经历的总结。
2006年,王丽馥通过考试成为纪念馆的第一批讲解员。通过进馆学习,她被深深震撼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出生的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那么多战斗故事,曾经涌现出过那么多英雄人物,这些,都让她感动不已。
两个多月后,她接到了第一次任务。她没日没夜地开始找资料,写讲解词、背讲解词。当时王丽馥已经30岁了,有家庭、孩子需要她照顾,她就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做饭、洗衣服、上下班的路上都在背稿子,嘴里不停地念念叨叨。经过精心准备,7天后终于顺利完成了讲解任务。
与王丽馥同一年成为讲解员的李雅静有着几乎与她同样的感受。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她进馆后,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背稿子,晚上背到深夜,边背边写,加深记忆。对四保临江战役由不了解到了解,由了解到熟知。李雅静告诉记者,每天看到这些实物、照片,就像与那些英雄在一起,有了无穷的动力。
到过“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的观众都会羡慕讲解员,制服笔挺,光鲜清新,动作规范,表达流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待遇很低,最早工资只有每月560元,后来涨到730元,现在也不过2000元多一点。
当记者问,是什么让你能坚守十年之久?热爱!这是每一位讲解员对这份工作异口同声的回答。
陈云、肖劲光、杜光华这些对新中国成立有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对刚进馆的讲解员张禄来说,完全不知道他们曾经在这座边城生活、战斗过。成为解说员后,她会和同学、朋友滔滔不绝地讲发生在临江的英雄故事。如今,已经讲解十年的张禄一到单位就换上制服,习惯性地到各展区走走。
90后女孩逄雨辰两年前成为馆里最年轻的讲解员,尽管工资待遇上比她的同学要低很多,但是,她希望以讲解员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江的那段历史,鼓舞更多的人前行。
李雅静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讲解8场,每场40分钟左右。讲解过程中再累也不能坐,只能规范站立。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实在渴了,充其量喝一两口水,润一润喉咙。回到家,腰酸腿疼,一句话都不想说。
但她认为每年有那么多人来参观、受教育,不忘传统,珍爱生活,对国家,对社会是有益的。尽管累一些,却很值得。有一年,她接待了一位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的老人,当时是辽东军区后勤科秘书的老战士,已经80岁的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从四平专程赶来。老人听力不佳,儿子把讲解员的讲解内容写在小题板上,老人看得很认真,很仔细。参观结束后,老人在烈士陵园找到了当年老科长的墓,抚着墓碑,老人热泪纵横。
临别前,老人拉着李雅静的手说:“小姑娘,你们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后人听,谢谢你们能做这件事。”那一刻,李雅静感到这份工作神圣而崇高。
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馆十年来,“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接待参观群众180多万人次。受到中宣部、民政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及省市的表彰。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背后,饱含着解说员们的汗水与付出。王孝信